当一艘军舰在港口泡了28年才重新出航,它的意义就已经不在战斗股票怎么用杠杆,而在象征。
2025年7月25日,俄罗斯海军终于把那艘泡在北方造船厂港口28年的“纳希莫夫海军上将号”重新推回了海里。
这艘世界最大排水量的现役水面作战舰艇,在被封存、拖修、停工、复工、再升级近三十年后,终于完成现代化改装,准备重新海试服役。
问题是:这玩意儿还能打吗?
从纸面火力来看,“纳希莫夫”确实足够吓人。
2.5万吨的满载排水量,是美军“阿利伯克”级驱逐舰的3倍,已经接近轻型航母水平。
舰上装备了176个大型垂直发射单元(VLS),包括:
96个海基S-400防空导弹模块80个巡航导弹发射单元还集成了“锆石”高超音速导弹论火力密度,全球第一不夸张,堪称水面“导弹仓库”。
按俄罗斯官方说法,它将是俄海军恢复“远洋作战能力”的王牌,是未来几十年“旗舰级”的存在。
展开剩余75%但问题是,这艘“火力怪兽”,实际上是1988年服役的老舰,舰龄37年。
它的船体、动力系统、结构布局,都还活在苏联。
而现代海战早就变了天:
导弹不止要打得远,还要打得准、反应快、抗干扰强电子战系统要能动态响应、自动压制、快速重构指挥系统要联网、分布式、数据共享,不再靠“舰长喊话”“纳希莫夫”即使火力满载,也只是一个“老底子硬装新设备”的大块头。
换句话说:它的攻击能打出去,未必能防住对面打来的。
类似的问题,“莫斯科”号已经给过答案。
这艘“光荣级”巡洋舰在2022年俄乌冲突中被海王星反舰导弹击中后沉没。
导弹不是高超音速,也不是什么“黑科技”。
而“莫斯科”号居然雷达没发现,电子战没反应,防空没拦截,最后炸穿舰体,沉海而亡。
这不是导弹厉害,是你系统太老,反应太慢。
“纳希莫夫”当然比“莫斯科”强。
但强在哪里?火力多、防空猛、震慑够。
可战场不是阅兵场,打仗拼的是整合能力、联合作战、抗毁生存,而不是“谁头上导弹多”。
现代化升级能给它加一套新雷达、更新反导系统,但它的船体设计、能量调配、结构冗余、防护布局,很难大改。
这些“骨子里的问题”,注定它无法真正参与高强度现代化作战。
这也是为什么,俄军最后还是放弃了升级“彼得大帝号”。
原计划让“基洛夫级”的四号舰也一同升级服役,打造“双旗舰”。
但到了2023年,俄罗斯直接宣布取消“彼得大帝”的现代化改装,准备提前退役。
原因无它:没钱,撑不起。
与其继续砸几十亿美元修老舰,不如把这笔钱投到可量产、可快速部署的现代护卫舰上。
这就暴露了俄罗斯海军的战略尴尬:
新舰造不出,老舰舍不得扔,大舰靠“面子”撑,小舰打“近海防御”。自苏联解体至今,俄罗斯海军从未建成一艘排水量超过6000吨的全新主力舰艇。
现在吨位最大的是5400吨的“戈尔什科夫级”护卫舰,连驱逐舰都不是。
唯一一艘航母“库兹涅佐夫号”,年年进厂,年年躺平,现在传言干脆不修了,直接退役。
所以,“纳希莫夫”的下水,不是战力翻盘,而是“战略遮羞布”。
它代表的是:
俄罗斯不肯彻底放弃远洋战略的最后固执,在没有航母、没有新驱、没有新巡的背景下,“撑场面”的压舱石。坦白说,现代海战已不是“大舰+火力”的时代。
美国玩的是舰队数据链+分布式作战+无人集群中国走的是“体系制胜+弹道压制+电子对抗”路线而俄罗斯,还在靠“几十年前的核巡洋舰修一修、擦一擦,再拉上战场秀肌肉”这不是回归传统,而是没得选。
“纳希莫夫”能不能在实战中活过第一轮饱和打击股票怎么用杠杆,不重要了;重要的是,它还在海里,它象征着“俄罗斯的远洋执念”,依然没死。
发布于:安徽省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期货配资开户网_期货配资门户_正规期货配资平台观点